昆明印象
(2006/9/2)
我曾多次去过昆明,但近20年没有去过了。但昆明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都是不会改变的。
昆明是个美丽的城市,在我的印象中昆明没有高楼,但整洁有序。昆明给我的最深印象,是西山、滇池和那里的山茶花。
昆明有许多自然风光和游览的美景,比如石林、温泉等,但在我的心目中,最美丽而难忘的是西山。昆明的西山距昆明十五公里的滇池边,山势雄伟,与滇水相依,我以为那里是昆明最美丽的地方。
昆明西山连绵4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2350米。西山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而最高峰在太华山。昆明西山山势雄峻,草木繁盛,风景优美。从太华山处登山,前人修有石阶,可以拾阶攀登而上。攀登到半山腰,就是著名的太华寺了。在太华寺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长廊和配殿等,是一个不小的寺庙。难得的是建在半山腰处,登楼可以看到滇池。更为难得的是,在太华寺的庭院里又硕大的玉兰和山茶树。从太华寺沿石阶再向上攀登,直到山顶,就是就可以到达三清阁。三清阁是道教寺院,楼台殿阁等建筑在绿树丛中,是西山的又一胜景。三清阁的旁边就是西山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沿着悬崖凿成,从石窟的边沿,可以清楚地看到滇池。在这里可以看到山势的陡峭,滇池的浩渺。我以为在这里最能看到西山美妙。
滇池是昆明的胜景,而在西山上看滇池,可以看得更遥远些,因此也就更能看到滇池的浩瀚。滇池是我国的较大的湖泊之一,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最大水深10.4米,平均水深4.4米。滇池周围有许多游览胜景。在大搞围湖造田时,滇池曾经受到一些损毁,由于工业的发展也曾受到污染,据说现在仍在治理中。千万要保护好滇池,那时我们国人的财富!
滇池的风景,我要提到的是滇池边的大观楼。而大观楼的有名,在于有滇池的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观楼的风景,在全国来看只是一般,但那里有一幅长对联,是难得相比的。此对联为孙髯翁所写,上下联各90字。在我看到的长联中,从对联的立意、对仗等,都为上乘。这幅长联由于对仗工整,立意深切,就很容易记忆。在我当年到大观楼,读到此联已有数十年之久,但我仍能记得。这副长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募灵仪,北走婉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土,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五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竭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长联,上联写景,写尽了滇池的风光。下联舒情,回顾了昆明的历史。此对联字数长,但言之有物,不觉得有些许堆砌。此对联对张工整,而甚感自然,不觉得勉强凑字。我看过一写长对联,使人感觉堆砌者居多。如成都青城山的长联,我就感到不甚自然。总之,孙髯翁的这幅长联,是上乘之作。
孙髯翁,名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原籍陕西三原,其父到滇任武官,遂随父流寓昆明。他幼年时就以诗文著名,博闻强记,但终身不应科举。中年后家道中落,以卜易和卖药为生,生活穷困潦倒。除了大观楼长联以外,其他著作均已散佚,现只存有诗集一卷。
云南弥勒县有孙髯翁墓
在我的昆明印象里,除了西山的风光之外,最深的印象,就是那里的山茶花。
我在我国的南方许多地方看到过山茶花,但我在任何地方,也没有看到像在昆明看到的,那样美丽的山茶花。云南的山茶树有十多米高,满树开花,而花朵大而美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昆明西山半山腰太华寺院内的山茶。有一年的的深冬,快要过春节的时候,我登上了西山,攀登到太华寺时,我真是非常吃惊。吃惊的是,我眼前的数十株山茶树,有十米多高,满树的山茶花。有粉红的,有白色的。花朵之多,花朵之大,而且盛开在大树上,我从来没见到过。看到这样硕大、繁茂、美丽的山茶花,我似乎入了仙境。我要说:世人不识山茶美,此处山茶胜牡丹。
在我回忆昆明的时候,我不能不想起当年在昆明的西南联大。现在的年青人大多不知道西南联大,但西南联大是永远值得大家记忆的。西南联大是日本侵华的时候,为了继续办学而临时建立的大学。那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大学,叫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之所以很值得大家知道,是因为西南联大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对中国和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绝非夸大其词,有史实可鉴。
联大学生毕业后,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这只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部分突出人才,在文、史、哲和社会科学方面也出现一大批突出人才,还有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我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是从西南联大毕业的。
为什么西南联大培养出这样多的优秀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西南联大集中了当时我国一大批大师级的教授,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柢很深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如陈寅恪、钱钟书、王力、朱自清、沈从文、张奚若、陈岱孙、潘光旦、钱端升、金岳霖、冯友兰、闻一多等。在理工科方面,联大的几位年纪稍长的教授,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若干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如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黄子卿、孙云铸、袁复礼、吴大猷、施嘉炀、李辑祥、顾毓琇等。而一些在抗战前后回国的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周培源等了解国际学术发展情况,因而联大的教学能接近国际水平。当然,我们必须提到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和当时的教育部长兼任西南联大筹委会主任的王世杰。他们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有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像昆明的风光一样绚丽多彩,西南联大的贡献会永载史册。西南联大的精神会永留人们心中,而西南联大的经验应该很好的去总结。
我对昆明的印象是美丽的,我在想到昆明的时候,也会想起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的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