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鼓楼大街的无奈
(2004/10/1)
我从网上得知,北京的旧鼓楼大街要拓宽,由原来的10米,拓宽到30米。临街的房屋,都要拆除。还得知一些考古界和建筑界的专家,提出反对的意见。所以这些日子我的心里很不好过。我知道提意见也没用。我担心,仅仅留下的北京古城的中心地带的古韵,也难保了!
我几天来一直忐忑不安,于是就给在北京、住在旧鼓楼大街附近的堂兄打电话。他告诉我说,旧鼓楼大街临街的房子都拆了,街道已经在拓宽成30米。一切都像我预料的那样,拆了!
我自幼就生活在旧鼓楼大街里面的后马厂胡同。每次回家都要由旧鼓楼大街先进入前马厂,再进入后马厂。所以对旧鼓楼大街很熟悉。其实,旧鼓楼大街对老北京人来说,是很知名的。有一些名人住在这一带。现在的地铁,还有旧鼓楼大街站呢。
旧鼓楼大街,位于鼓楼西大街,距鼓楼约100米。往北的街道就是。旧鼓楼大街的南口略宽,往北就变窄了,大约10米宽了。旧鼓楼大街里面有许多胡同,是挺有名气的。比如铸钟厂,就是铸造钟楼大钟的地方。还有娘娘庙,前马厂、后马厂,大石桥、小石桥等。在这一带有许多很讲究的四合院,其中最大的就是现在的竹园宾馆了。那是清末曾经是邮政大臣盛宣怀的府邸,也有传说是大太监李连英的花园。民国时期的民政部长马汉三、新中国的国家主席董必武也曾住在这里。文革中,这里也曾是康生的住宅。现在就是竹园宾馆,它的前门在小石桥,而后门就在后马厂了。里面是个大四合院,还有很大的花园,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据一些研究元史的人说,旧鼓楼大街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带曾经是元时的繁华地带,至今没什么变化。我是个70多岁的老人,从小就生活在旧鼓楼大街一带。我的记忆中,这里机会没什么变化。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这里早晨有许多小商贩,卖小吃的,比较热闹。
我知道,北京发展到现在,拓宽一条旧鼓楼大街也无所谓了。而且如果能改善那里落后的上下水系统,改善那里的卫生条件,也是好事。我顺便说几句,北京老四合院大都存在没有上下水系统的问题,有许多四合院没有水冲厕所,这问题早就该列入北京市政建设的日程了。就像原来旧鼓楼大街上的功共厕所也该换代了。
我们担心的,并不是旧鼓楼大街的拓宽,而是担心北京仅存的四合院地区,也被变成高楼大厦。如果那样,北京就一点“北京味儿”都没有了。比如,原来的地安门到平安里的那条街,改为平安大道,就使地安门一带伤了元气,走了“京味儿”,如果渐变下去,北京就真的是完全没有“京味儿”的新北京了。
我回忆上个世纪60年代前的北京,是个静谧的文化城市。如果在每年的四月以后站在景山顶上,或站在北海的山顶,遥望北京,则是绿树满城,桃花怒放,皇城碧瓦,三海如画。
顺手,写一首诗来赞美老北京:
半城绿树半城花,碧瓦红墙映晚霞。钟鼓楼边四合院,鸽群舞入旧人家。
现在再遥望北京,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流如潮,高速路布遍城郊,完全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了。我总想如果当初保留北京的故都,而在旁边建一个新都该有多好。北京的城墙拆的可惜,北京高楼大厦建设得离开中心区太近,平安大道穿越中心区实无必要,而在平安大到临街的仿古建筑又太假。但一切都无法改变了。留下的只有无奈!
但我和许多老北京们,总希望将现存的那一点四合院地区保留下来。无论如何北京还曾经是我们的故都吗,我们应该珍惜。但到底能保留多少,只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