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家园一号的故事

2004/9/26

 

       芳家园(原称芳嘉园),是北京东城朝阳区南小街里面的一条胡同,但在这里的芳家园一号,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952年,我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那正是我国第一次对大学生进行统一分配,我就被分配到“黄海化工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而那时的“黄海“,就在芳家园一号。这是一大片宫殿式的古建筑。  

我在那个单位里算是年纪最小的。现在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那时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在世的已经寥寥无几了。那里的历史故事,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如果不写下来,恐怕就永无人知了。

我到“黄海化工研究社”后,才知道在芳家园一号这座宫殿是的建筑群里,曾经有过重要的历史故事。

 

       芳家园一号,曾经被称为桂公府,其实就是清朝末年,大权在手的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府第。也就是慈禧的娘家。

当年的慈禧还是懿贵妃的时候,生下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贵,懿贵妃已经去世的父亲惠征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因惠征已死,由其长子照祥承袭,照祥死后由其弟桂祥承袭。芳家园一号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桂公府”。而在光绪称帝时,慈禧又做主使桂祥的二女儿,成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并且桂祥的大女被慈禧指婚嫁给了辅国公载泽,三女儿被指婚嫁给了贝勒载澍。所以,桂公府在清末慈禧时代的王公贝勒出入的重地了。有人把这里叫做“凤凰窝” 。说实在的,“桂公府”的显赫,都是因为慈禧的权势。

       桂祥自己没读过什么书,自然也没什么学问,一生无所作为,只是吃喝玩乐,抽大烟。他这人,在当时就没人看得起。他的“桂公府”,除去是皇后的娘家之外,也就没什么有意义的历史值得记载了。

       北京的芳家园一号,只是原桂公府的一部分,据说只有原建筑的十分之一。 现在北京市,已经将北京的芳家园一号重加修整,成了游览胜地,名曰桂公府。

 

但我想说的故事,是芳家园一号变迁和以其为所在地的“黄海化工研究社”。

 在民国之后,桂祥家事败落。在起初,芳家园一号被在当时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的唐钺先生,用该院的拨款买下。(唐钺(1891-1987)是我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102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曾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和所长。)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南迁后,1934年芳家园一号的房产卖给了吴宪作为他的私宅(吴宪(1893-19591911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以后又到哈佛大学得博士学位,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吴宪购买了这所房产后,进行了现代化似的内部装修,如装暖气、上下水道、现代化的便所等,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宫殿式的面貌,而在侧院里修了个小的游泳池。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宪将这所豪宅,卖给了由侯德榜先生领导的永利公司,作为属于该公司的“黄海化工研究社”的社址。当初的桂公府,几经周折, “黄海化工研究社”就是芳家园11号成为游览地区之前的归宿了。

 

1952年我去参加工作的“黄海化工研究社”就在芳家园一号了。那时我见到的芳家园11号,依然是宫殿式的建筑,但内部已经装修成为化学研究的实验室了。

我想说的芳家园一号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就是“黄海化工研究社”。这个中国最早成立,而有对我国的化学工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科研机构,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黄海化工研究社,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先生(1884-1945)(范旭东先生1901年去日本留学,曾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系就读,1912年回国,立志振兴民族工业,先后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奠定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基础)所创办的永利制碱公司的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最早期化工研究单位。黄海化工研究社成立于1922年。建立之初,由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孙学悟博士任社长(孙学悟,字颖川,美国哈佛大学博士,1919年回国),有留美归来的张克忠、卞伯年、卞松年、区嘉伟等博士,留法归来的徐应达博士,留德归来的聂汤谷、肖乃镇博士,等都来“黄海”工作。我国著名的侯德榜博士也来“黄海”工作。曾取得许多成果。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经过7年努力研究成功的“永利纯碱” ,该产品曾在 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30年代,黄海化工研究社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并代理海关进行食品和商品检验。当时,“黄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七七事变,日寇侵华,“黄海”被迫迁往四川五通桥。工作有很大的困难。由身居美国的侯德榜博士在美国指导,经500多次实验,世界闻名的“侯氏制碱法”取的成功,使“黄海”在困难的情况下仍取得重大的成就。

日本投降,我国抗战胜利后,“黄海”经上海,再迁移到北京的芳家园11号,黄海化工研究社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到“黄海”工作是1952年,那时的“黄海” ,共五个研究室即有机化学研究室、无机化学研究室、物理化学研究室、分析化学研究室和微生物学研究室等。在1953年,“黄海”被当时的中央化工局接管,成立中央化工局化学工业研究所,迁至沈阳。唯有微生物学研究室并入中国科学院。

“黄海”除对我国的化学工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外,还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我国的化学工业的历史上,黄海化工研究社有着光辉的一页。

范旭东先生,侯德榜先生,孙颖川先生,以及曾在“黄海”工作过的、对我国化学工业做出贡献的前辈,如我在黄海工作是的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魏文德先生,曾对我国的有机石油化工做出重大的贡献。这些前辈,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前辈大都不在人世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我写此文,是要使大家知道“黄海”和这些先辈们,铭记他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散文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