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修事迹的联想
(2003/8/11)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节目里,得知199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吴奇修的故事。吴奇修的故事和他的为人,使我深为感动。
吴奇修是湖南农村的青年,在他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以考试高分进入北大经济系。他的学习成绩优异,本拟在毕业后考研、提高。但在一次去农村实习时,他看到农村贫困的现状,使他改变了想法。他觉得从农村出来的他,应当再回去,为改变农村的现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毕业后,他果然回了农村。起初在县的机委做了一名普通的干部,后来他去了一个贫困的山区做党支部书记。那个小山村,人均收入不到500元。可耕地又少,农业收益又低,许多人到外地去打工或经商。
他就在这贫困的小山村,开始了他的“新长征”。事情的起步,总是很难的。他在当地曾被议论为“北大“不及格”的学生“,或是“犯错误而来农村的”等等。但他没管这些,而是从当地农民的需要出发,为农民建房开始了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第一步的成功,使他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下一步,他在想办法是农民致富。但他以为,在山区单纯搞农业是无法致富的。在起初,他开始设法集资,办起了村办工业,然后,他在有了初步基础的条件下,开始搞外向型经济。这时,他有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思路,就是将山村的企业,办到山外去,办到大城市去。引进资金,到外地去。他们把企业办到了广州,江西等地。他们办起了工厂、进出口公司,五星级饭店等。现在他所在的村人均收入已经大一万五千元。总之,吴奇修成功了。现在他已经被调到市里去做共青团市委书记去了。在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选为十六大的代表。
在这里我不详细说他的故事的细节,使我感动的是他的选择,他的毅力!在艰难地走了17年后,他是成功了,但道路是艰难的。
在北大毕业的学生中大多数是:出国、读研究生深造、做官,或成为企业的老板。回乡,到自己老家的农村去工作的,太少了。那么,他为什么去呢?
这里,我想提到的是一个“择业观”的问题。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择业观也可以不同,只要是正当的、合法的择业,都应当是可以的。但是否正确,就要看个人的选择了。
吴奇修选择回乡,可能不单纯是有为家乡人服务的愿望,还可能因为他是学经济的,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来帮助家乡的人民致富。事实证明,他的知识得到应用,他也用他的知识,为他的家乡人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实现了致富。他自己说他对自己的择业,无怨无悔。事实也证明,他的择业是成功的。因此,他的择业也是正确的,而且是值得称赞的选择。
我想说的是,在现在的大学生择业问题上,确实有不少问题值得讨论。大学生的择业,当然有个人的自由。但正确的择业,我以为应当知道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有的大学生以挣钱的多少为准则,未必正确。吴奇修就没有这样选择。
我以为更为重要的是,吴奇修没有把个人的经济利用看重。他在十七年中,收入并不多,但他甘于舍弃个人的暂时的利益,而去贡献,这也是难得的。就在我看到吴奇修的故事的同一天,我看到的另一个故事,就是曾经是河北省委书记的程维高被开除党籍的新闻,相比之下,这两这对金钱、利益的态度何等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有高的金钱收入是允许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就更不允许了。我以为,人生一世,莫要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太重。有许多大的企业家,他们个人的财富很多,但他们还是用在事业上。有些大富翁,还对公益事业很热心的。比如,陈嘉庚先生的贡献,现在还受人尊敬。
当然,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的人有发财致富的才能和条件,他当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去致力于发展经济。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吴奇修的选择的正确之处,还在于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他用他的经济学知识,去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他也是不会成功的。我以为一个人,正确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择业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自己我就觉得我不会搞经济,我的长处是读书、做科研。在这方面我觉得得心应手。我有一个学生,他很会做研究工作,但他一心想去做商业,发大财。一次,由于某种原因,他辞职去了北京。他真的去做推销工作了,但两年过去,他并没有发什么大财。最后有回到原来的单位做科研了。所以,我以为正确估计自己是重要的。同时现在还面临一个机遇问题。现在我国有个怪现象,就是人才本来不足,而大学生有难于就业。我以为,从大学生自己,有个适当的“择业观”还是必要的。但能否有适当的机遇,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吴奇修现在被调去做团市委书记了,我倒产生一个疑问。吴奇修是学经济的,而他的经济才能,也在去农村的工作中有所显示。他到底是适宜于做经济工作,还是适宜于搞政治呢?我的这种问题是多余的,但我就是有这种想法。 我知道,人的前途不是自己可以安排的,机遇在起作用。也许就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