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决策,艰难的里程

2003/8/8

       最近,从新闻中得知,中央拟将振兴东北列为国策。为此,由温家宝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了会议,专门讨论振兴东北的问题。在此后,中国青年报有一篇署名鲁宁的文章指出:“新瓶装旧酒行不通 东北的根本出路在改制”该文还说:

“与华南沿海城市群比,东三省的落后最根本的还不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而是体制的落后,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不发育和发育不良,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盘子实在太小。振兴东北不是没有可能,但东北要振兴,首先要改制!直截了当地说,东北能否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技改、重组都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温总理的讲话主旨明确,振兴东北必须体制与机制创新在先。东北各级政府尤其是经济管理官员深刻理解消化,并切实在振兴东北的实践中从改制着手,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未来东北能否振兴的关键所在。”


      
我以为,这次关于振兴东北的决策,说在了要害上了,那就是:改制。我在东北工作了50多年,看透了这里受计划经济影响之深。观念落后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躺在老摊子上,本来有的基础也被吃空了。比如沈阳的电缆厂、机床厂等,是有非常好的基础的,却弄得连活命都难。什么问题,就是不思进取,大锅饭照吃,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活得了吗?

       但官员们,甚至一般人的思想里,都还背着“东北工业基础好”的大包袱,而看不到问题所在。现在中央指出了要改制,能否很快地得以实行,我看还要有个过程。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比如,在辽宁,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组成的研究院所,有些已经濒于破产了,但想改制,谈和容易。如大连某研究所,已经靠出租实验室来维持,但改制已经三年了,还没有批准。谁知道问题在哪里?

       我近年多次去浙江,在那里的情况和东北,孑然不同。那里的私营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且许多私营的工业已经做好做大了。在东北阻力还很大呢!我以为。东北有基础,基础设施好,比较有工业基础,比开发西部,条件好得多。但如果不在改制上有所突破,也许不比西北快。如果西北加快步伐,东北还可能落在后边。这就要看东北的领导者如何做改制的文章了。从前一阶段看,我们看到的大都是盖高楼,换形象,我还没看到东北的领导者有什么“改制”的动作,也许还没来得及起步。那么,我们就等待着“改制”的新举措吧!

 

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