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光之后

2003/8/8

  2003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道“ 杨德林、吕占余、李新秋是生活在辽宁省绥中县县城的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近年来,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或者开设了汽车修理厂,或者做起了煤炭生意。他们的主要客户都是当地县委、县政府,而他们最终的命运也十分相似——都因为这些客户长期拖欠大量款项而被迫倒闭或者陷入困境。

据调查,从1998年到2000年在杨德林经营汽车修理厂的两年期间,县政府欠款42.5万元,县委欠款8.3万元,合计高达51万元。杨德林家总共投资25万元,终于资不抵债于2000年破产。县财政局退休干部吕占余从2000年开始经营汽车修理厂,县里拖欠了8万多块钱,最终被迫关闭。下岗职工李新秋从1996年借钱办煤炭经销点,可是到了1998年,绥中县委拖欠他家66000元煤钱,李新秋虽然打赢了官司,但是县委始终不还款,致使全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境。 

记者在绥中采访时还了解到,像杨德林、吕占余这样,因绥中县委、县政府欠款最终破产倒闭的还有好几家。其中,拖欠建都酒店120万元,县招待所30多万元。

经过了解,县委县政府长期无钱还债却把大量的钱用于购买高档汽车。仅记者拍摄到的17辆车中,就有本田、奥迪、帕萨特轿车等等。用现在的价格来算,这17辆车价格将近500万元。”

87日的“焦点访谈”的开头,有报道说“辽宁省绥中县的县委和县政府,看了“焦点访谈”后,很重视,准备清查欠款,卖车还钱。

当然辽宁省绥中县的县委和政府,重视和要还钱是好事,但我的心里还有许多的疑问。

辽宁省绥中县的县委和政府就是还钱的问题吗?首先辽宁省绥中县看来是负债累累的,那么,哪里来的钱买那么多新的高级汽车?由于辽宁省绥中县的县委和政府的欠债,使老百姓的企业破了产。难道辽宁省绥中县的县委和政府不该检查一下他们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他们的“三个代表”是怎么学的?他们代表了谁的利益?这样的辽宁省绥中县的县委和政府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吗?他们将要怎么进行改进他们的工作,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真使人担心。

我们看了这次的“焦点访谈”很气愤,也很同情受害者。但同时感谢中央电视台的“暴光,以此方式叫全国人民看看这些人的面目,让他们知道并不是他们有了权利,就可以为所欲为。

我想辽宁省绥中县的县委和政府的事情,在全国可能不是唯一的。其他地方一定会有类似的事情。但愿那些地方也能自己改进,可能不那么容易。还有许多不顾百姓的死活,乱搞“开发”以捞取“政绩”事情,何时能不再发生?

 

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