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危机在哪里?

2003/2/16

       许多人喜欢京剧,也有许多人成了戏迷,大家都关心京剧的发展,担心京剧的前途。我从小就听戏,也算是个戏迷吧。我以为京剧是不象以前那样景气,而我也不担心京剧会灭亡,这样高尚的艺术是会永存的。但我认为京剧现在确实存在着危机,很不利于京剧的发展。危机在哪?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我以为京剧的危机,不在外界条件,不在观众,而在京剧界内的剧团和演员。一些业内的人总是抱怨,而不在自身找原因。社会发展了,技术进步了,出现了电视,有了夜总汇等诸多娱乐场所,好象夺走了京剧的市场。但城市也大了,人也多了,也为京剧提供了市场啊。我以为要从京剧界内自己找原因。

       我以为现在许多国家领导人喜欢和重视京剧,中央电视台还有专门的频道传播京剧,宣传的力度不小。为什么京剧仍不甚景气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京剧界剧团和演员本身。

       首先,现在的京剧演出的剧目太少,新编的剧目就更少。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我小是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听戏。我的印象是那时剧目不断翻新,所以观众喜欢。包括大名角,也要不断出新的剧目。比如梅兰芳,程砚秋都有文人帮助编写新剧目,大家熟知的许姬传,翁偶虹等先生就是。其实,现在常演的许多剧目,就是那时新编的或是改编的。如霸王别姬,廉锦枫,锁鳞囊,文姬归汉等等。李少春的著名好戏上天台、野猪林也是他改编的。那是,每逢节日还演应节戏,如天河配就在七月七演,喜庆日龙凤呈祥等。那是编排新戏很快,不像现在动不动就要大制作,要很多经费,费时费力,并不见得就好。一出戏,得慢慢地、逐渐改好。我记得尚小云的荣春社在北京的粮食店大栅栏的中和戏院,演连台本戏,日日翻新。

       相比之下,现在的新编排的新戏太少了。过去演员说了就算,现在可费劲了,在加上什么大制作,经费问题等。多少年才有一出新戏,如果演出效果不好就完了。

       但对观众来说,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出戏,这么行?观众喜欢程派,就翻来覆去地“锁鳞囊”“荒山泪”“碧玉簪“,程先生的戏目很多,怎么就这几出?现在自标为张派的很多,总是演“望江亭”“状元媒”。老生戏也不外“四郎探母”“上天台”“文昭关”之类的戏。这样,不要说对普通观众,连对戏迷也觉得总是这几出戏,太乏味了。

       现在著名的中年和青年演员能会多少出戏?我听说能上台演的,也就20多出,但我们见到的10出都不到。这样怎么行?过去有名的演员到上海、天津演出一个月,可以基本不重场,现在的演员做得到吗?有的演员还傲气得不得了,那为什么不把戏拿出来给观众听听看看? 我听说某剧团的主要演员,会的、又能上台的戏,连十出都没有。这难道不是京剧发展的危机?

       总之,我以为要繁荣京剧,还是得拿出更多更好的戏来,老戏和新戏,都太少了。这不值得剧院领导和演员深思吗?

 

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