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奖说起

2002/11/23

    今年10月九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的田中耕一为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之一。因为田中耕一是一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这一消息立刻轰动了日本。日本的教育部乱做一团,因为他们竟然查不到田中耕一是何许人,更不知道他的履历。后来,他们还是从外电的报道中得知,田中耕一是日本岛津制作所的一名研究人员。这消息,对日本首相来说,也是个“晴天霹雳”。

田中耕一,他的获奖成果是"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此方法对当今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他的论文,1987年发表在由京都纤维工艺大学主办的一次关于分子质量测定的会议上。他当时28岁。据出席过会议的人士介绍,它的方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但他的成果引起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的重视和引用,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他的工作对生命科学有重要意义。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日本没有人重视他的成果。连他所在的公司,也对他的成果没有重视。以致于在他得到诺贝尔奖时,惊讶万分。田中耕一现在43岁,是个很朴实的科学工作者,他得到诺贝尔奖,自己更觉得突然。他之所以得到此奖,还是由于他的发明在国外得到应用,特别是,美国加州的两位科学家,在他们的论文里,详细介绍了田中的贡献。这才使田中耕一的工作为世界重视。田中事件,提出了许多令人值得反思的问题。

田中耕一对科学的默默耕耘,而且取得重大的贡献,值得世人尊敬。而特别使感到可贵的是,他对科学的态度,是如此的朴实无华。不像一些年青人那样的浮躁,还没有做出多少工作,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的人追逐名利而不踏实工作,有的人不安于做细致的工作,而急于求成,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在田中耕一的事情上,我们看到日本学术界论资排辈,只着眼资历和学位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在用人上,我以为也颇有只重学位和资历的偏向。其实有些人没有学位,不一定他们的工作就不出色。如果有这样的偏见,很容易埋没人才。

在此事件上,还值得说到的是,学者的学术道德。特别应提到美国加州的科学家对田中工作的介绍,说明他们尊重田中的贡献。但学术界有的人引用他人的著述或工作,不注明出处,有的甚至剽窃他人的成就,这那里有学术道德可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国家的创新工作,受到的重视仍然不够。比如我所知道的某方面的创新工作,虽然国家已经投入了一定的资金,用在了设施建设上,而日常的工作就缺乏资金了。因而一些单位,又转向了赚钱的项目上去。使已有的设施闲置不用。田中的工作和贡献说明,做出重大的贡献关键不是设施,而是人!没有很多人踏踏实实地做创新工作,再好的设施也没有用,而且,我们现在有许多单位的设施,已经很好了,但缺乏人才,设备有什么用?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总是仿人家,就不可能有什么进步。更不用说得诺贝尔奖了。我们做创新当然不是为了得奖,但得奖确可以反映科学水平。日本比我们小得多,但他们却有12人得到了诺贝尔奖。这当然和他们革新和发达的早有关。在我国,有一些旅居国外的华人已经得到诺贝尔奖,而我们国家,要得到诺贝尔奖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以为,我们大力加强我们的创新工作,这不但对我们的科学发展极其重要,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也极其重要,而在将来得到诺贝尔奖,也是必然的。

 

 

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