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目的安在?

2002.9.29

最近从新闻中看到,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即考试落在末位的学生,就要遭到淘汰。我看到这则新闻,就觉得北京大学做了一件蠢事。我想他们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太欠深思熟虑了。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所在,一切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材。“末未淘汰”无非是淘汰不合格者,也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学生。殊不知这样要“殃及无辜”,就是那些虽在末位,但仍是合格的学生,甚至是好学生也会被淘汰。这岂不违反了原来的宗旨。

       北京大学的领导者的初衷,可能是要用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去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校的学习成绩,但“末位淘汰”实在是太简单化了,其结果很可能把可造就的人才淘汰了,而不能成才的反而留在学校。

       淘汰就是逐出校门,也就是逐出师门,和开除是同样的。而理由是被逐出或被开除者是处在末位者。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进入北大之门并非易事。那么在北大,在同一班级中,连末位仍是合格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末位淘汰岂不会淘汰了仍可造就的人才。

       我知道过去的学校,有补考和留级的办法,给学生再一次的机会。如果补考和留级仍不合格者给以淘汰,才是合乎道理的。动辄逐初校门,就太缺乏爱人之心了。

       我以为,学校为了使入校的学生成才,应采取多种办法,发现学生的才能,并设法使学生的才能得以发挥。我们现在学校,有许多的制度,还不尽合理。比如我知道过去的北大有转系制,现在好像很死板,转系也非易事。因为,有的学生,如学时没有选到他适宜的专业,而不能发挥其才能,转系就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机会。我知到,某院士就是北大文科转为理科的,而在理科确做出了成就。总之,学校应充分考虑把进入校门的学生,造就成材,而不能以简单的办法来对待学生。不能把学生推给社会了之,这不是育人之道!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先生在中学时,曾由于贪玩,第一次考试就不及格,但他后来的努力才展示了他的数学才华。同时有珍爱人才的熊庆来先生的慧眼,发现了这个人才,而且千方百计地推荐这个人才,才使得华先生在清华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才使得他的才能得已发挥。如果在今天实行“末位淘汰”的北大,华罗庚也可能被“末位淘汰”了。

在大学实行“末位淘汰”,合情合理吗?这样简单粗暴的办法,不是育人之道。让它等待时间的考验吧!

 

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