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死记硬背”
(2002.9.22)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采访“教材改革”,在采访中教育部有关官员说,教材改革是要改变“死记硬背”。我不了解新的教材,也不会对新教材说三道四,但对教材要改革,真有些担心。听到要改变“死记硬背”,就更不放心了。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要说说我的愚见。
说到教改,我就想到1953年那次,对我国的教育影响了几十年。那时强调学苏联,要专业化。好端端的北大,非要分开,把工学院分到清华,清华只能是工科大学。北大医学院和农学院要分出去,独立建校。一些系把专业分细,比如化学系,要分无机,有机,高分子,生化等等。几十年过去,又要合并了,现在又说综合好,北大,又把医学院收回。清华又要综合了。清华的文学院,本来是很有基础的,拆散了,现在又要重建。现在,又认为综合好了,但也可以有专业性的大学,千万别在走极端。至于专业的划分,当然不宜过细。大学根本是打基础,关键是学好基础课。教育有它自己的规律,是随便不得的。
至于教材,现在改的是小学和中学的教材。我看花样翻新,没有必要。对教材,我无话可说,因为我没有看到,但我听到说教材的改革,就是为了改掉“死记硬背”,我倒要多说几句了。
“死记硬背”真的要不得吗?我不以为然!现在说的是中小学教育,我以为“死记硬背”是不可少的。当然,我说的“死记硬背”,并不是说应该死板,也不是说什么都要死背。但对学基础来说,记忆是必要的,而且要牢记是必要的。比如小学的语文主要是识字,中国的方块字不记能行吗,成语不记能行吗?不行。学英语,不记单字能行吗?语法不记能行吗?我看偏偏是记得越牢越好。学古文,背诵一些好文章也是必要的。背诵一些古诗也是必要的。
中学的历史,是要记忆的。地理也是要记忆的。学这些基础知识,就是要记牢。如果上大学的历史系或地理系,更要记牢很多。否则想深入是做不到的。
学数学,也要记忆。许多公式等等都要记。读高等数学,不记忆,也肯定学不好。学化学,要记结构式,记反应式,而且有许多人名命名的反应,不记怎么学得好?
我们再以音乐为例,作曲和演奏家,不记谱,怎么演奏?弹钢琴和拉提琴,琴谱只起到提醒作用,主要还书靠记忆。比如演奏交响曲,不记谱根本没办法演奏。
其实不论哪一行,记忆都很重要。比如学京剧,台词不要记吗?记得越多,就会的越多。这也是基本功之一。
总而言之,基础是离不开记忆的。我认为反对“死记硬背“是有负作用,最主要的负作用,就是会引导孩子忽视记忆的重要性。而且在打基础阶段,最重要的是记忆,所谓下苦功夫,最重要的是“记忆”或者说就是“死记硬背”,以便记得熟记得牢。记熟记牢可受益匪浅。
我小在一个教会学校读中学,英语要求很高,就是要求“死记硬背”,背生词,背课文。我觉得大有收益。我大学毕业后,直到1979年,将近三十年,没有说过英语,但1979年出国,我仍可以听懂和表达,就是因为我的学得基础牢。我小时学的古文和诗词,有许多现在还记得,这对我写东西就很方便,就是忘记了,也知道如何查书,如果根本不记得,查书都无法。我自己的经验,应该在中小学的学习中。适当地要求学生背诵,是有好处的。
我知道凡是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博闻强记的。因此他们才能见多识广。记忆在他们的成就上,起到极大的作用。
我以为,要改革的,应该是教育太死板,要使之灵活生动,而不是反对所谓的“死记硬背”。在一定的意义上,还应该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和背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