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高胆大 著手成春
记名医王石清先生的动人事迹
(王大翔
2002,7,12)
王石清大夫(
1884-1945)是北京的名医,在30-40年代在北京享有盛誉。王石清大夫是我的二伯父,我小的时候就住在他的家里,有时还去他的诊所。他的诊所在地安门外大街,后门桥南不远,马路的西面。那是一个二层小楼,在邻街的墙上,挂满了匾,大约有
20来块。那是十分显眼的,过路的人都会有很深的印象。在小楼的旁边是汽车库。诊所的门口有数层台阶,进门右面是挂号处。进去是个院落。西面的三间房屋是候诊室,墙上也挂有有许多的匾。东面的二层楼的楼下是诊室。我记得靠窗处有有一排桌子,是两个写方子的记录人员的坐席。中间的大桌子用的,椅子分列两边。看病时望闻问切之后,大夫口述病因诊断和处方。由记录人员写好,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存案。检查后交给病人。我记得每天来就诊的人总有数十人,要忙到中午,才能结束门诊。下午就出诊了。出诊是要预约的,每天也有几处,那是王大夫有自己的汽车,出门则可以车代步,就快多了。那个年代有汽车的人不多。虽有车代步,也要忙到黄昏才结束。王石清大夫接触的多是危重病人,他曾使许多人转危为安,起死回生。当时名震北京。我记得的王石清大夫的动人事迹,这里记述几件当时见诸报端,轰动北京的往事,以为纪念。
一.
1933年三月,当时北京的知名人士萧振瀛先生之四岁幼女彩娟患喉病,医治五日无效,来请王石清大夫诊治。经检查,病人发热无汗,眼上翻,气喘急促,咽喉肿烂,颈项肿硬,环口鼻苍白,舌苔白厚,皮肤隐隐有疹点。病势严重。王大夫确诊为喉痧,就是“猩红热”,认为须发汗才行。萧先生说:“前几位大夫,都说喉已肿烂,滴不进,万万不可发汗”王大夫解释说“喉痧不是一般的喉症,病的关键是痧疹,而不在喉,疹出而喉自愈。如不积极表透,使痧疹热邪外出,严重就不可治了”。萧先生信服。王大夫遂用“麻杏石甘汤”以治疗之。
次日复诊,萧先生笑迎于门外,说:“先生的药只花了十八个铜板,确治了大病。”。原来,患儿服药约20分钟后,周身见汗,疹已随汗发出,喘促立即停止。随后安睡了3-4小时。醒后索要食水,还吃了半碗薄粥。然痧疹密布全身,咽喉肿烂渐消。
然后又调整处方,进行条理,很快就痊愈了。
王石清大夫使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猩红热、肺炎、白喉等病是一大创举。在清朝末年曾有一太医常在药店张贴告示,提出禁用麻黄,因此王大夫初用麻杏石甘汤曾遭非议。但王大夫艺高胆大,著手回春,用此药救活不少性命。王大夫的经验曾多此刊于“医药月刊”,使“麻杏石甘汤”为许多中医采用了。
二.
在北京富先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40许。起初,曾患感冒,经某医生诊治,曾服银翘散加生地,又用牛黄清心丸等,导致吐泻,以致昏迷,无脉。送医院抢救,注射强心剂,无效,而告病危。在此紧要关头,深夜请王石清大夫去医院诊治。当时在医院有许多名医云集,王大夫检查后认为病人得的是“少阴伤寒”病,应该用辛热药以还阳,众医哗然。王大夫认为此病人还可一救。遂用一剂“四逆汤”,其中有大量的人参、附子,是一般医生不敢用的。次日复诊,家属竟说无效。王大夫即问是否减了药量,病人家属承认将药量减半了。王大夫坚持按原剂量服用,服一剂药后,脉渐出,体渐温。再服,病即痊愈。
由于当时富先生是北京知名人士,且众医已认为所得是不治之症,竟然能起死回生,故曾轰动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