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胡同的消亡
(2006/4/23)
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北京胡同消亡记录”为题,播出了一些北京的老人,见证和保护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被拆的情况。我没看到播出,而是在网上看到了报道。看了后,我感到悲伤、无奈、我的心都要碎了。
1993年,得知北京市对南池子的破旧四合院进行改造,我以为可能不会在大拆四合院了。当我听说北京市有了对胡同和四合院改造的规划的时候,我还真为住在北京四合院的北京人高兴,因为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既需要保护,也需要改造。因为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良莠不齐,房子有好有坏。有些好的四合院也年久失修,有的在院中盖了小房,以及成了大杂院了。更大的问题是,北京很多的胡同,上下水的问题很大,没有煤气管线,生活上有很多的不便,因此有许多住在大杂院的人希望拆迁。这些问题,应由北京市政府统筹考虑解决,而不能因此就取消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特色,而且有许多四合院是古籍。因此,对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在保护的前提下,需要有政府出资进行有计划地改造。
但现在看来,哪里保护得住,哪里能得到有计划地改造!现在还在拆!拆!拆!而且连很完好的四合院也照样的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已经所剩无几,北京已经不是什么文化古都,而是四不像了。保护?就是所剩无几的胡同,还能保护得了吗?有计划地改造可能是我们这些老人的梦想,大概没有现实意义了。
当初,北京的城墙被拆除的时候,在那时的老北京人都感到心痛,但又什么办法呢? 在改革开放后,又轮到四合院被拆了。由外往里,越拆越多。后来听说北京市有了规划,要保护四合院了,但根本管不住,还在继续地拆,现在连梅兰芳故居一带、新街口、西直门里的马相胡同一带,都在拆,看来是真的要消亡了。悲哉,痛哉,奈若何!
我知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使,管不了什么文化古都了。四合院算什么?名人故居算什么? 几百年的历史算什么?这些在金钱的下面都没有用了。
我都失去信心了,因为我知道已经无法挽回了。我感到悲哀!我感到遗憾!北京这座古都的特色是胡同和四合院,如果胡同和四合院都变成大楼,那还是什么古都?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眼看北京就这样地给毁了,能不心痛吗?但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无可奈何啊!
我回忆五十年前的北京,是个幽静的文化城市,人口也不多。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北京的变化不大。1963年的春天,记得我接待一位苏联的化学家,登上北海的白塔,在白塔旁边俯视北京,真是美丽极了。那时正是杨柳返绿,桃花盛开,整个的北京在碧柳和桃花的尘土下,红墙碧瓦,一条条的胡同和幽静的四合院,信鸽飞翔,真像韩愈诗中描绘的那样“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真令人心醉。
这样的景色再也没有了,现在登上白塔,映入眼帘的是除了紫禁城外,一眼看不到头的高楼,完全没有北京的那种韵味了。老北京的韵味,一去不复返了。那些美丽的景色,只能留在老人的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消失,渐渐地泯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