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西斋

200266

最近从我的同学那里得知,我们北大同班的同学,外号叫robber的李作俊,因哮喘而引发的肺心病去世了。他的去世,使我悲伤和无奈,因为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规律。他的去世,使我回忆起西斋的岁月。

那已经是50多年前了,我们入学新生从祖国四方来到北大西斋。西斋当时是北大的学生宿舍之一,理学院的学生就住在这里。那时北大录取的学生很少,我们化学系的新生不足15人。Robber就住在和我相邻的房间里,是我们中间最年长的。他长于物理化学,曾留校任教数十年。我们在50年间,只见过几次面。

我们读书时的北大,在北京的景山东街(原名马神庙)到沙滩(儿)一带地方。西斋就在景山东街的西口,是清末京师大学堂留下的平房,路北的大门,门口有门房,进去后的左面就是一排排的平房宿舍。共有14排,每排大约8间。我们住的大约是10拍吧,记不清了。这排房子我们十来个人住,是很空闲的。但到了1950年,中法大学被撤消,化学系的一部分学生并如我们班,我们班就有20多人了。宿舍也就热闹起来了。

我已经50多年没去看过西斋,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了。

我们在西斋的生活,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平时,大家功课很忙,西斋比较寂静。使我记忆深的是周末,大家都要休息了,同班的同学常聚在一起玩玩。玩时最多的就是抓阄。方法是用一张纸,写上不同的钱数和跑腿的字样,然后画上连接线,就开始任选,选到钱的出钱,选到跑腿的出力。买来的是“穷人磨”和大花生。“穷人磨”就是葵瓜子,因为便宜而又可消磨时间,所以叫穷人磨。买来这些食品,大家就边吃边聊了。这样就过了一个快乐的晚上。我们在大学期间,曾有过许多这样的快乐的周末。

我为什么对西斋很有感情呢?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最宝贵的青年时代,是在这里的那段时间得到了宝贵的知识,是从这里走上人生之路。

转眼间50年过去了,我们这帮同学们,有的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有的在教育战线上做出成绩,而那是的青春年少,如今都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还有少数的同学已经不在人世了。

西斋还在吗?据说西斋是北京是的重点文物保存单位,依然存在。但我50多年来再也没有见过西斋了。这里曾经许多大的学者和人才成长的地方,是许多象五四运动那样历史重大事件的发源地。而现在已经是:“空有西斋迎落日,全无学子苦读书。”了。如今提到西斋,许多往事涌上心头,抚今思夕,令人感慨系之!

 

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