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岂容篡改!

2010/1/31

 

   201012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载了杨朝明先生的文章,题为“真实的孔子”。在该文的最后一节是“论语开篇值得回味”,主要是对论语的学而篇进行了新的解释。这种新的解释,完全改变了原意。我读过之后,不但不能苟同,甚至十分反感。论语学而篇几乎是众人皆知的名言,岂容篡改!

 

下面是杨朝明先生的原文:

   “ 《论语》的影响当然是《孔子家语》无法比拟的,但关于《论语》章句的理解也存在众多分歧。我们认为,《论语》开篇第一章就十分耐人寻味。《论语》首篇首章人人耳熟能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上认为这里所说分别是学习、交友、胸怀方面的问题。可 是,这又不免让人疑惑:《论语》中不论哪篇哪章,不论其字数多少,似乎都在集中论说一个主题,为什么偏偏首篇首章显得主题散乱而不集中?

 

  经过思考,我们发现《论语》开篇这一章传统的理解存在问题。这里的“学”应该与“道”相近,它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时”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引申为社会。“习”不应作“温习”讲,而应作演习、采用讲。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友朋”其实 就是朋友,指的是志趣相同的人。

  这样,《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可是,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自己的主张在社会难以施行,而且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不也是一位了不起 的君子吗?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什么新发现。程树德《论语集释》已经指出:“‘学’字系名辞。”清人毛奇龄《四书改错》也早就说:“学者,道术之总名。”今还有学者专门撰文,认真进行研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论语》开篇第一章也是“夫子自道”,反映了孔子本人对于自身境遇和个人思想学说的认识,也包含了《论语》编者对孔子人生的概括。”(以下简称杨文)

 

      对杨先生的这样的理解和篡改,我是不能够同的。

   首先,杨文说:“《论语》中不论哪篇哪章,不论其字数多少,似乎都在集中论说一个主题,为什么偏偏首篇首章显得主题散乱而不集中?”。对这一点,本人就不能苟同。我们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论语并非孔子写的论文,而是孔子的弟子记述的孔子的言论而编辑成书的。在论语中,孔子这样的说话方式,不胜枚举。不存在什么散乱、不集中的问题。所谓的“散乱和不集中”,只是杨先生自我感觉而已。我以为孔子的学生,将学而篇放在论语之首,更说明孔子的学生们认为孔子此篇的重要意义。

   其次,杨文在解释第一句的时候,强调“学”字不是动词而是名词,而在这句里的“学”本来就是名词,而且是这句的主语。强调,也改变不了“学的原意。杨文将它解释成“道”、“学说”,而并没有说出根据和理由,而对“时”字的解释时,明明是副词,以加强“习”字的,而杨文将“时”的意思说成是“社会”,又有什么根据呢?而硬是将“习”讲成“采用”就更没理由了。请问习解释为为“采用”根据在哪里?在杨文中,就这样生搬硬套地将第一句修改成了:“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请和原文对照一下,哪里还有原文的影子?

   更不可理解的是,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本来是说有朋友来自远方,在杨的新解里,“远方来”的影子都没有了,随意省略了?不知怎么就解释成了“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可是,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这样的解释,和原意真是相差得太远了吧!

   “人不知”句,则更大胆地被扭曲地发挥了。这句被解释成:“再退一步说,不但自己的主张在社会难以施行,而且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子吗?”这解释里,哪里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影子?而且随意添加了许多字句,这些和原文有什么关系?

   令人更加气愤的是,在杨的新解中,随意舍掉而又随意添加文字和句子,根本不顾原文,简直就是在改写论语。这是在写“真实得孔子”吗?!

   学而篇,本来是言简意赅的,很易懂的句子,被杨先生发挥后再看原句,简直无法理解了。杨朝明先生实在是大胆地、毫无根据地篡改原文!这是无法接受,也是无法容忍的!

   我是学理科的,从事精细化学研究近60年,半个世纪多,没有接触论语了。但我儿时读过私塾,背过论语,“学而篇”记忆犹新。读了杨先生的这段文字,实在无法接受。如果这样来读论语,简直是对孔子的污损。感到气愤!按照杨的解释,我们读过的论语中的学而篇,都理解错了?没有!绝对没有!我对儒学是外行,但我读过的论语,对我的一生都起着指导作用。许多孔子言论,如 “学而时习之”,就是行为的指南。这就是我对杨文不能容忍的道理。

   我之所以写出此文,实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妥处请大家指正!

 

散文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