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南歌子”
(
2002,2,16)最近写了一首南歌子,发现这首词最后面的九个子的长句,满有意思。就将宋代著名词人写的南歌子找来细读,觉得真是一种特别好的享受。
首先读欧阳修的作品: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这词里描写两人的对话,生动极了。上阕在九字长句里,两字后就一顿,然后引用了朱庆余的名句“画眉深浅入时无”,用的自然有趣。词里写的是生活琐事,但非常动人。
再看其他词人的作品:
南歌子辛弃疾的: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葵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苏轼的南歌子: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倪称的南歌子:
积水凝深碧,斜阳散满红。扁舟轻漾白苹风。曲港孤村萦绕、路相通。
野色浮尊净,荷香入座浓。胜游聊复五人同。恰似辋川当日、画图中
张孝祥的南歌子:
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
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此行休问几时还。唯拟桂林佳处,过春残。
这些词都写很有情趣,而且都遵循了格律。这首词的头两句,一般都对仗。请看上面的词,对仗都很好。
但不同的是最后的九字句。而我以为这首词的最后的九字句,是
画龙点睛处。这首词的最后九字句,是词句里较长的句子。其平仄是:
+
仄+平+仄仄平平(韵)上面不同作者写的南歌子,都完全符合这个格律。但句子中间的“豆”,却不同。
第一种,用的是二字豆,即
+
仄(豆)+平+仄仄平平(韵)如欧阳修的词句: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第二种,用的是四字豆,即
+
仄+平(豆)+仄仄平平(韵)如辛弃疾的词句:
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第三种是六字豆,即
+
仄+平+仄(豆)仄平平(韵)如苏轼的词句: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在这首词的九字句,在不同的地方顿,但格律平仄相同。而不同的顿,却有共同处,就是顿处的前半段的字数都是双数,二个字,四个字和六个字,而后半段是单数,七个字,五个字和三个字。在不同地方顿,就有不同的韵味。
我们比较下面的,字数相同,平仄相同而“豆”(顿处)不同的句子,多么有趣: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我们仔细研究了这首“南歌子”,我们知道了同一首词牌,也可以写出不同情趣的词来。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豆”的作用,就是在长句里,在不同的地方顿,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