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律里的“豆”和“叠”

2002212

 

欣赏词,如果对词的句子的结构了解的多些,对词的理解就会更好些。

词的句子,有一个字的,有二至九个字的不等。在词的句子里,有“豆”和“叠”,这是词的句子较为特别之处。不注意可能在读词或填词时,就会能不顺畅。这里我想说说。

“叠”比较简单,读词时,一看便知,但如果填词,就有忽略的可能。

所谓“叠”,就是重复前一句格律和文字,表示强调。

如潇湘神就有“叠”,如

潇湘神

平仄平(韵),平仄平(叠),仄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句),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刘禹锡的词(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这首词中的叠,就是重复一下,以示强调。不重复味道就不同了。

 

在词里还有三字句,叠两字的,即重复格律相同的两个字。

如醉花间:

平平仄(韵),仄平仄(叠),平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平(句),平仄平平仄(韵)。

如毛文锡的词:

深相忆,莫相忆,相忆情无极。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

金盘珠露滴,两岸榆花白。风摇玉佩清,今夕为何夕。

这样的叠,是强调了重复的部分。

 

说到词里的“豆”,就要多说几句了。

“豆”是三个字以上的多字句里常见的,在读多字句时,是十分重要的。“豆”好象是停顿一下,使多字句在读时,似乎变短了。

“豆”一般是虚字,常见的是“一字豆”和“三字豆”。“豆”也有叫“领字”的,因为“豆”起到引领后面的句字的作用,“一字豆”为多。说得具体些,如五字句,使之成为一字加四字句。八字句,成为三加五字句。而这一个字和三个字,有起到引领的作用。

看下面的例子。

 

“一字豆”较多见,如:

小重山

+仄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豆),仄平平(韵)。

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豆),仄平平(韵)

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

 

“夜”字就是“一字豆”,将五字句分为一、四字。读为“夜、寒宫漏永”。

“绕”字是“一字豆”,将“绕庭芳草绿”读为“绕、庭芳草绿”。

 

再如沁园春中间的四句中,第一句里的“一字豆”:

++仄(句)++仄(句)++仄(句)+仄平平(韵)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候蝼蚁,毕竟成尘。(陆游)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辛弃疾)

“念”字和“正”字 ,就是“一字豆”,有的词谱未标明,但一看便知这是“豆”。此字起到引领这四句的作用。分清这个“豆”,对理解这四句的格律很重要。

 

“三字豆”在长句中较多见,如:

念奴娇(变格)

仄平平仄(句),仄平仄(豆)平仄平平平仄(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豆“将九字句分成三,六,在三字后顿一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的“浪淘尽”就是三字豆。

 

又如满江红:

+仄平平(句)平+仄(豆)++仄(韵)平仄仄(豆)仄平平仄(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这里“凭栏处”“ 抬望眼”就是三字豆。

 

说到此,我想不必再多说了。了解了词里的“豆”对于词的欣赏和写作会有所帮助。

 

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