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展中几个值得关心的问题(2009-2-11)
第六届京剧电视大赛已经闭幕,又看到一批新秀涌现的舞台上,我们为京剧的发展而高兴。京剧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没有新的人才,京剧就难继承,难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京剧不是十分景气,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批新秀的涌现,是难能可贵的。
在新出现的新秀中,我最关注的是老生,我看付希如、蓝天、马力、韩胜存等都很好。唯一的女花脸唱的很好,但得分却很低,希望她不要在意。
我们戏迷都知道,京剧难学,而学好就更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确实的。学过戏的人就更知道,更有切身的体会。参加大赛的演员,他们能进入决赛,真非易事。他们要付出多少努力!因此我以为对他们应多加鼓励,并给他们创造多演出的机会,使他们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演出,从而得到锻炼。
我不赞成对新的演员苛求,总将他们和名角相比,而将他们说得一无是处。这样无益于他们的成长。他们当然各有短长,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甚多,但要鼓励他们进步。可以善意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但不应恶意地伤害他们。
京剧的现在,许多人说“不景气”。这话是和过去相比较而言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不景气,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也就是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变化的结果。
京剧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别繁荣。因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就活跃在那个年代。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京剧也还算繁荣。但在文革中京剧受到巨大地摧残,那是人为的摧残,是那场动乱造成的,那是特殊的年代。我们不去谈他了。至于改革开放以后,首先京剧需要一个恢复元气的时期,而在此后,世界在发展,世情在变迁,京剧的许多市场被其他的娱乐替代了。在加上电视的发展,人们兴趣的变化,京剧已经没有像过去那样繁荣的空间了。京剧演出,卖票难,观众少,但这是一切高雅艺术中普遍的现象。话剧、芭蕾、交响乐等,也都如此。
我也曾认为京剧走市场化的道路会好些,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京剧剧团难于市场化的主要原因却是卖票难。这也就是,京剧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繁荣的主要原因。
京剧作为中国的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不管怎样地“不景气”,总是有数量很大的爱好者存在。京剧总会传承下去,发展下去。何况京剧还是受到国家重视的。但京剧的发展,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我想到的几个值得关心问题:
第一, 京剧的剧目很多,好的剧目也很多,但随着许多老艺人的离去,许多老剧目有失传的可能。因此,我以为国内的主要京剧院团,应该重视老剧目的传承。设法多演一些好的老剧目。现在演出的剧目太少,有许多好的剧目却很难在舞台上见到。我们随意地举出一些,就可见一斑。如打渔杀家、青风亭、打严嵩、审头刺汤、贺后码殿、十三妹等等。
我以为国家文化部门以及京剧院团对京剧老剧目的传承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选定那些优秀、而又不大演得剧目,进行录像保存等。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到,对经典京剧剧目,不要随意修改。最近中国京剧院对四郎探母的改变,就是最坏的例子。四郎探母十数十年来,经过许多艺术家千锤百炼的成果,应该加以保护。这次修改,特别是对“坐宫”的修改,效果非常不好。
第二, 京剧要发展,优秀的编剧十分重要。我们都熟知,齐如山、许姬传是梅兰芳的编剧,他们不但文学水平高,而且是京剧的行家。翁偶虹是程砚秋等京剧大师的编剧,许多优秀剧目是出自其手。翁先生不但文学水平高,而且是京剧的行家。现在这样的编剧没有了,这是京剧发展的一大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关注京剧编剧的培养和选拔问题。
第三, 我还关心青年演员的演出机会太少,也是个大问题。现在剧团的演出较少,对青年演员来说,就是他们缺少演出的机会,因而也就缺少锻炼的机会。这个问题,只有在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下,特意设法增加京剧院团的演出机会,才能得到解决。
第四,京剧要发展,新编剧目是必要的。我认为应多编一些京剧目,或从其他的剧种里选些优秀剧目移植过来。使京剧更加繁荣。
但现在的新编剧目,成功的不多。主要是编剧和作曲的问题。我认为,新编的剧目,缺少京剧的味道。布景和服装看上去就不协调。我以为问题在于,新编的京剧没有突出京剧的特点。京剧是写意的,有许多京剧的表演是虚拟的。因此有些布景,对京剧就是多余的。现在有些剧团请话剧或歌舞的导演做京剧的导演,我看是难于做好的。除非这些导演精通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