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分的滨城
(
2001,11,26)我第一次来滨城,大连,是在
1955年。那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负责一个产品的建设项目,那项目就放在滨城。为此我在大连住了一年。而在1998年,我在退休后,又来到大连,已经住在这里三年了。看来还要住下去,我说这是缘分。1955
年的大连,和现在大不相同了。那时我住的工厂和宿舍都在寺儿沟,大连话叫刺儿沟。那是一个棚户区,再往东就是东山头了。寺儿沟一面临着大海,一面是山坡。这里有几个小的化工厂,一大片的小平房。这里是有轨电车的终点站。说起那时的电车,真有意思。我现在还印象还很深呢。我第一次乘上大连的电车,最新奇的是售票员的报站。那时前后门各有一名售票员。电车一开行,售票员就开始报站,是一唱一和,一高一低,像是在对歌。报站用大连的方言,特别有趣。一声高唱:“青泥蛙桥”,一声低答:“青泥蛙桥”。我听着新奇,好笑。但没敢笑出声来,是怕不礼貌。
寺儿沟有一条街,就是有轨电车通过的那条节,中间是轨道,路两边是店铺。我最有兴趣的是小饭馆。因为星期天就不乐意去食堂吃饭了,到小饭馆喝二两。那时大连的海产品非常便宜,海参几元钱一斤,吃大对虾也很平常。我那时的工资低,但还是吃得起现在看来很贵的东西。
到了寺儿沟,我便想起
1955年在大连时的趣事。那年的春节,由于我们的工作紧张,只休息一两天,我无法回家而留在厂里。除夕那天,一位和我一起工作,而又比较熟悉的吴技师,是比我年长几岁的大姐。约我去她家过年。她说他的表姐喜欢饮酒,刚好一起聚聚,我就应约去了。那是她家住在星海广场西边,乘有轨电车几乎要到另一头的终点站了。那时从129街往西不多远就很荒凉,人也很少了。她家是她租的一坐小楼里,我这天在她家开怀畅饮,竟然吃的酩酊大醉,第一次去朋友家里做客,就出了洋相,真是太不好意思了。现在想起还觉得好笑。后来那位吴大姐在一所大学做教授去了,我1958年在北京见到她,就在没有见到过了。此后我来过几次大连,都没有什么变化。
我再到大连长住,已经是
1998年了。这时的大连已经完全改变了面貌。我几乎都不认识了。我特意去了寺儿沟,那里的化工厂没有了,棚户区没有了。东山头那里的,烧火炕取暖的小民房没有了。这里建起了大片的高层的住宅小区,整洁新颖。东山头那里开辟出了一大片平地,建成了名为海之韵的公园,有大海,有青山,到这里远眺大海,使人心情开阔,确是一种享受。出乎我意料的是,大连还保留着有轨点车,这也是在国内少见的了。我还特意等上了有轨电车,看看什么样子。车新了,售票也是自己投币,没有售票员了。一唱一和的报站,也没有了。我还感到有些遗憾。
来到寺儿沟,使我触景生情的是,想起了曾在着里的和我合作过的,当时那个工厂的总工老康。他年长于我,为人也谨慎细致。但已经在运动中,被迫害死了。追思往事,使我黯然神伤。
寺儿沟的海之韵广场,再向东的东山头已经有了盘山公路,在山间蜿蜒曲折直达星海广场。这十多公里的山路,全是面临大海的。因此这条名为“滨海路”的山路,是主要的游览区之一。沿途经过棒锤岛,老虎滩等风景区。我从这里走过,真如在仙境一般。过去我曾去过的星海广场,当时是十分荒芜的。可现在已经是十分繁华的会展中心了。这里填海造出的大片广场,气派非凡。在那里散步,真实令人心旷神怡。大连的其他新风景区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金石滩,除了那里的奇石,大海等自然景色外,就是大片的草地和高尔夫球场了。
旅顺,我在1955年也去过,那是我只看了博物馆。山区是军事要地,是不许游览的。现在不同了,山区也可游览。最好玩的是登上白玉山,可以看到旅顺口的海港全貌。弓形的海湾,只有两山相夹的一个出口,十分险要。到这里总要想到日俄战争,想到外国对华的侵略。现在看到渔帆点点,远海浩荡,使人感到中国确实是强大起来了。
我现在住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小区里,到市中心很方便。现在的大连的市中心,已是高楼林立了,我们看到了大连的现代化。而我更喜欢我的住地不远的劳动公园,绿茵满地,树木成林,这是我们常去的好地方。我们也常常散步到离我的住地不远的人民广场,那里有大片的草地,树木和喷泉,是在大城市里难得有的休息场所。
我在这里住了三年多,我感到大连最吸引我的是,空气好,整洁,方便。我已经把大连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我会在这里生活下去。但我真没有想到我会常住在大连,这就是缘分吧!我想如果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的城市,变成大连这样,我们国家也就实现现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