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之道 欲速不达

05/7/11修改稿)

       在前两天从《华商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辽宁盘锦市的一个十岁的小孩考大学。消息说这个小孩6年的小学课程,只用了2年;2年读完初中,还掌握了高中的全部知识,他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非凡。

       我看过这则消息,一方面看到十岁的孩子有能力考大学,有这样的孩子是件大好事。但从育人的角度上,觉得又有“欲速不达”之虞。人的成长,还不单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做人处世。学生在大学前的学习,不但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处世的能力。十岁的孩子,有能力考上大学,但他的做人处世的能力,显然是太稚嫩了。

        说来也巧,最近我在网上看到《华商晨报》的另一则报道说:20018月,沈阳的14岁的王思涵以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的高考成绩考进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当时被誉为“神童”。而在2005年毕业考试时,却因为多门学科得0分而被责令退学。其实,在他入学的第一年,就因为不能自律,而被留级一年。

        这样的实例,说明了什么呢?

       在我的育人观里,这样的速成方法,不是好的育人之道,甚至由于急于求成,而使一棵好的苗子,未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影响他以后的发展。前几年我国大学盛极一时的“少年班”,到底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北京青年报”曾报道,北京西三旗社区教育培育中心,引进教育速成法。对这些作法,我都以为是不符合育人的基本规律的。

       育人,不能求快,而关键是要育人成才。而“成才”是育人的目的,也是关键所在。育人不仅是培养他的学问,而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德育,使之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有益于人民的人。育人有如建筑,基础不牢,建筑就不能坚固,更无法使之高大。在自然界,也可到处看到这样的规律,比如坚固的树木,生长就慢,但可用为栋梁之才,如松、柏是栋梁之材,而速生的杨、柳之类,就无法作为良才了。这些都是最浅显的道理。“欲速不达”是事物发展的常规,育人更是如此。

       在我国的古今的名著中,有许多重要的论述。现在已经不被人们重视了,但我以为那些是至理名言。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盛行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但现在似乎被遗忘了。此话出自“管子”(管仲的论述)。“管子”的“权修”篇中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的意思是说,要想一年就收获,只能种谷;十年收获就可以种树了。而育人,要培育一生。后人将此话简化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十年和百年都是比喻,意思是育人是最难,而不能急于求成的。

       育人成才,要因材施教。有的人天赋好,智力超长,只是有了培养的基础。成才还在于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要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在这方面我们要记住老子的“大器晚成”这句话。“老子”第四十一章里,是从哲学的角度说的,原文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里,老子是从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要成大器,是不能速成的。不单讲的是育人,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以为,在对待有天赋、智力超长的孩子,要想使之成才,“速成”不是好的方法,也要当心反而造成“拔苗助长”的后果。

 

 

散文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