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坦荡,死而如归

20011018

    受到人民尊敬的张学良先生与世长辞了。人民为老人家的去世感到悲伤和惋惜,这是因为张先生得到人们的敬爱。据报道,张老先生去世时是平和,安详的。他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无私和坦荡,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张老先生享年101岁,可谓高寿了。但许多人都认为他长期身处逆境,却得享高寿,最重要的是他心怀坦荡无私的高风亮节所致。张老先生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所做的贡献,是世人皆知的。特别是西安事变的壮举,更为世人所称道。在西安事变后,他送蒋回南京以表示他的无私,而他对于他被软禁长达50年之久,处之淡然。但他在逆境中得以百年长寿,也正是他们有坦荡的胸怀,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如今,他坦然地回到自然中去了,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生从自然中来,死又如回到自然中去。但死者对于死的态度,却很不相同。有的人对于死处之泰然,视死如归。这样的人,一定是无愧于世,无愧与人的。一定是胸怀坦荡,高尚无私的。我以为张学良先生应是这样的人了。我还想到寿长百岁的冰心老人和寿长百岁的马寅初先生,他们也身处逆境而得享的百年长寿,也正是他们有坦荡的胸怀,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我想,他们的死去,也一定是如归而去的。他们都是受人尊敬的人。

    但我想,人也不一定都能死而如归。

    有的人,对于死十分惧怕,如临大难。有的人,念念不忘手中的权利,临死也无法放下心来。有的人,念念不忘自己手里的财富,临死也无法放下心来。如此种种,他们是死而不安的。这样的人,他们的死,是痛苦的,不能说是死而如归。这样的人多是不为大家所尊敬的,甚至是人们所唾弃的。

    有的人,是抱着遗憾离去的。在战争或运动中被伤害而死的,他们是被夺去生命,不能 如归而死,是被迫的。我们只能发出一声叹息了。

    我还想说的是另一种,就是被迫自杀而死去的那些人。一位我熟悉的,小有名气的中医,在文革中受到批判。他从来都是受人尊敬的人,而在文革中的遭遇是他不能容忍的。他选择了自杀,就这样地离开了人世。老舍先生的死,也是这样的。这真令人悲伤。他们不能如归而死,而是逃避而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样的死,在文革中有多少呢?

    我的亲身经历,使我很理解那些在运动中,自杀死去的人们。他们不能如归而死,是由于他们被剥夺了如归而死的自由。我对他们寄以同情,为他们的死感到悲伤。

散文选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