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的艺术享受 纯真的艺术追求

20071218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京剧票友大赛结束了,我以为是成功的。这样的活动,对繁荣我们的国粹,是有益的。当然,大家的感觉不同,议论纷繁。而我认为分数多少,是否公平等等,都无关大局。推动我国高雅艺术的发展是主要的,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艺术享受是值得称赞的。

       我看了决赛的大部分的演出,有不少票友的表演使我震惊、使我感动。使我震惊和感动的是,他们的出色表演,并不次于专业演员,有的甚至超过一般的专业演员,实在太精彩了。我是个戏迷,也学过戏,我深知在这些精彩的背后,那些票友要下多大的功夫,做出多大努力。比如,上海的纪国梁和台湾的李守恒合作彩唱得拜山;10岁小孩陶阳彩唱得逍遥津;七岁的小孩刘大庆彩唱得探阴山;六岁的小孩冯铭轩彩唱得杜鹃山,都特别的精彩。我以为这种纯真的艺术追求,是值得钦佩的。

       这次演出中我发现有两大突出之处,首先是,这次参赛的票友的文化水平较过去大大地提高了。不少大学生参赛,而且演的很好,特别是演出挑滑车的大学生,演到那个水平,实在是不易了。这次大赛有不少高层次的、高职位的在职或退休的票友参赛,虽然嗓音条件不很好,但唱的很得体。这说明他们是下了功夫的。说明更多有文化的人,以京剧作为他们业余的享受,这样一种高雅的享受。而文化层次高的人,喜欢京剧并以京剧作为他们的艺术享受,这对京剧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再一个突出之处是,年龄小票友中,出色者较多,特别是陶阳、刘大庆、冯铭轩等的演唱令人震惊。不但唱的好,表演也好。但我关心的是他们的成长、他们今后的发展。如何受到好的教育,如何闯过变声期,这是他们今后成才的关键。

       京剧是高雅艺术,欣赏京剧需要文化,也需要有一个理解京剧,进而爱好京剧的过程,就如同欣赏交响乐需要一个过程一样。京剧的发展需要有高层次的文化人的参加,特别是编剧、作曲和导演,都需要有既懂京剧而又有文化的高层次的人才。没有齐如山、翁偶虹、许姬传,陈墨香等高人的参加,不可能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等大师那么多的好戏。在梅、程大师的成就中,就有他们的编剧和琴师的贡献。现在编出的新戏,出色的很少,就是缺少高水平的编剧、作曲和导演。我们盼望着有齐如山、翁偶虹等先生那样水的编剧出现;盼望着高水平的京剧曲作家的出现。从而编出很多的为群众喜爱的新京戏。

 

散文选

目录